科技 创新

在港两院院士来信被批复 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将加速

2018-05-2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6.jpg

近日,因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一封来自香港科技界的信将“香港与内地如何加强科技合作”这一话题带入公众视线。

2017年6月,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写信,表达了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并在信中反映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问题。习近平对来信内容做了部署和指示,并强调要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24名院士写信不是偶然。”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李世玮如此评价。他致力于推动香港科研成果在内地转化已经超过15年,在他看来信中反映的内容,基本可以代表香港科技界的主要诉求。此外,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正有意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向内地输出技术。“这是好事情。”他补充说道。

香港的科研基础雄厚,广东的产业基础可以提供广阔的技术应用市场。“香港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是必然的事。”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的观点在大湾区内有一定代表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很快将在5月底公布,粤港科技合作料将有序推进,得到扩大和深化。

香港来的教授

5月18日,佛山南海瀚天科技城。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佛山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佛山港科大研发中心”)理事长李世玮正为南海区政府推出的一项针对南海地方企业和香港科技大学初创企业的3000万元研发基金站台。

佛山港科大研发中心是一个在2011年由南海区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组建的工程中心,主要用于将港科大开发的发光二极管(LED)与平板显示(FPD)制造技术在这里做进一步研发和转移,并为佛山地区的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时间临近下午1点,李世玮还在宣讲会现场听取企业的意见。宣讲会结束后,他没有预留吃饭的时间,准备赶往深圳。尽管不再年轻,他依然每周来往于香港、深圳和佛山等地。

李世玮是较早为香港和内地科技合作奔走的香港教授,他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以培养科技人才闻名。尽管成立的时间还没有30年,但这所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一直稳居前100名。事实上,在香港如香港科技大学这样在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有5所之多。

为了更加方便和企业合作,同时加快港科大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在珠三角的转化,2011年,港科大产学研大楼建成投用。此前尽管早在2001年已有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但只是作为大学在内地的联络办事处。

到2018年时,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的科研合作机构已经增加到三个: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港科大深圳研究院、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后两个都由李世玮担任院长和总负责人,为此,他每年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待在深圳或者佛山。

香港科技大学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在珠三角的转化,仅仅是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

科技产业化需要“媒人”

香港的基础研究与内地特别是地缘相近的珠三角的科技产业优势形成互补,但合作并不一直都一帆风顺。

因为较早在内地和香港高校科技合作中担任起联络员的角色,对目前香港和内地开展科技合作所面临的现实障碍,李世玮最熟悉不过。在他看来,促进香港和内地在科技合作方面更加深入,关键仍在于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便利化流通。他坦言,尽管这些年在推动减少人流、资金流方面的障碍已改进了许多,但仍然称不上十分便利,这成为阻碍香港教授来内地的主要原因。

李世玮以自己的经历举例,尽管对内地已非常熟悉,但在这边工作,衣食住行仍感到诸多不便。香港人在珠三角买房、买车十分麻烦,因为受社保年限的限制。香港人在内地乘坐高铁,由于没有二代身份证,在窗口办理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为避免这种麻烦,李世玮早在几年前买了一辆车,专门用于佛山、深圳和内地其他地区的通行。

此外,资金流通不畅也是内地和香港较难开展科技深度合作的原因之一。按照现行规定,内地的资金不能直接打到香港的银行,香港的资金部分可以打到内地。“这样会很麻烦,香港人在内地活动,但他不能从香港雇人过来。”李世玮坦言,并不是所有的香港教授和科学家愿意像他这样做。

吕冬在港科大工程学院攻读了博士学位,现在是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先进材料研发部总监,他的看法和李世玮类似。“将技术在内地转化变成一个产品,这对香港的教授们来说有一定吸引力,但他们在这么做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这些可能会导致他们打消念头。”吕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些困难中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不便之外,香港科技力量来内地寻找产业化机会,最主要是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来帮助他们对接内地政府、企业和用户的需求。

这也是佛山港科大研发中心面临的现实问题。李世玮透露,为了对接更多香港的技术让南海及佛山地区企业所用,南海区政府和港科大的二期合作项目——港科大南海创新中心已在香港挂牌成立。

“就像古代成婚,需要一个男方和女方的媒人。”李世玮形容这个创新中心是“媒人”,其作用就是促进南海企业和香港技术的对接。南海区将新的合作项目设在香港,正是为了做此前合作机制中不能做的事情,将更方便在香港调研,期望将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和技术介绍到南海区。

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的批示中强调,要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中,也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李泽湘是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也是港科大自动化技术中心(ATC)和机器人研究所(RI)创始人。从ATC里孵化出的公司有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被外界誉为“超级教授”。

在李泽湘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短板是基础研究不足。此外还需要好的科研转化机制,“但现在尤其是内地的大学,科研项目立项时就出现问题,往往在立项时就没有针对产业需求的课题。”李泽湘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

为此,李泽湘建议在深港边界的河套科技园成立“湾区科创大学”。在他的设想中,这所大学“不只为大湾区的科创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还将推动港深两地乃至整个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改革”。

尽管香港和内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仍然存在诸多障碍,但合作的前景可期。这主要体现在包括香港特区政府在内,从中央到广东省、市层面,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朝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方向努力。

“2000年以后,科技成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因素,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因为缺少科技发展的基础而错失了机会,直到近几年才意识到应投放更多资源在科技上。”现任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

新上任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有信心推动香港科技产业的发展。2017年10月,她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将香港打造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半个月前,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意在有效帮助科技公司或机构从海外和内地招聘香港紧缺的科技人才。调整后,香港引入海外和内地科研人才的审批速度,预计可缩短至2个星期。对香港科技界来说,新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如同一支强心剂。

同时,中央也在为香港发展科技创造更多条件。今年2月,科技部、财政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这项原本只对内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放的国家最重要的科技发展扶持体系,向香港敞开了大门,使香港科技界能够共享每年上千亿元的科研“蛋糕”。

“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需要对科技合作方面的各种创新要素,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产权保护、资质的认证,进行流通,不能因为某个小环节把整个大的战略、框架给阻碍住。”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认为,针对三地科技合作目前存在的体制障碍,应该赋予广东先行先试的权限。

李世玮对香港和内地科技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联系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做出的重要批示,他乐观地认为: “一些做法在现在来看还很困难,比如国内项目研发资金的过境问题,项目拨款的离岸操作。但说不定不久以后,很快就可以实现。”

相关:内地 香港 科技
作者:sina 来源:sina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