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为保护白海豚拍照30万张

2018-03-1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2018年全国“两会”,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作为过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的背后,是苏权科和14000余名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前后长达14年的艰苦奋斗。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接受红星新闻记者的采访,讲述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

2.jpeg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图据红星新闻

  结缘港珠澳

  参与过前面几座跨海大桥修建

  听说项目要上主动申请参加

  在零丁洋上建桥的想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兴建大桥连接香港及珠海的计划构想最初在1983年由香港合和集团董事局主席胡应湘及珠海市提出。但由于当时资金技术等因素所限,未能成形。

  1988年,苏权科从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桥梁与结构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工作,从此与公路桥梁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参加了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的建设。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陆路通道,以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并于2003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

  谈起与港珠澳大桥的缘分,苏权科说:“我就在交通系统工作,前面有几座跨海大桥我都参与了,那时候就是想着后面有机会,能在零丁洋上建大桥,所以总关注着这个事情。2003年,听说这个项目要上的时候,就主动申请参加了。”

  2004年的4月,苏权科得到了正式任命,“开始是叫技术负责人,然后到了七八月份,成为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

3.jpeg

▲港珠澳大桥。图据东方IC

  苏权科在2017年6月做客央视《开讲啦》栏目时谈到,“在建这座桥的时候,我们也调研了美国西海岸靠近旧金山的湾区,大家知道斯坦福、硅谷都在那里。这个湾区的宽度、长度跟我们伶仃洋很相像,也是六七十公里, 窄的地方不到十公里。但是湾区在发展的初期,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完成了五座桥。而我们零丁洋上,从虎门口以下一座桥都没有,这又是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地方。建立这么一座桥,是非常有必要的。”

  “港珠澳大桥把香港、珠海、澳门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减少了上百公里的绕程,以前要三四个小时车程,现在缩短为三四十分钟。”苏权科说。

  7年前期准备

  观测极端的风、浪、地震

  为保护白海豚拍30万张照片

  从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并同意粤、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到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前期进行了近7年的准备。

  从虎门口到珠江口的零丁洋面,宽达六十多公里,这片水域之前没有过任何建筑,地质情况、水文情况、自然灾害等基本信息也不清楚。

  苏权科举例道,我们首先要摸排清楚这里最极端的风速多大、浪有多高、地震震级有多大,才能为大桥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为此,设计施工团队在港珠澳大桥选线附近的岛屿上,以及澳门友谊大桥上提前建立了测风塔,在海上预置了浮标,用于采集海浪及洋流数据,此外,还开展了海洋生物观测。“前期,风测了5年,波浪测了2年多,开工以后还继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港珠澳大桥规划选线的区域正好经过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此,协调小组专门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展大桥工程对中华白海豚影响专题研究工作。苏权科介绍,研究人员三百多次出海跟踪,拍了三十万张照片,对当时保护区内将近一千两百头白海豚,都进行了标识。把白海豚的习性全摸清后,工程技术团队制定了严格的技术保证规程,白海豚的数量,在这么多年过去以后,还增加了。

  在近7年的准备阶段,“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了大大小小上百场评估会、论证会,证明了在零丁洋上建桥技术上可行、对环境没有颠覆性影响、经济效益符合要求。

  技术创新

  国外天价转让费和技术保护下

  被逼自主研发

  港珠澳大桥全长达55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的设计施工拿下多个世界之最——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桥梁。

  而建设这项超级工程没有先例可循,等待苏权科和工程技术团队的是一个又一个难关。

  “有一些设备想用国外的,他们卖出天价,还有一些方法,他们以保密为由不给我们用。这就逼着我们自己来开发研究。”苏权科说。

  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中,工程团队参照韩国釜山海底隧道使用的一种沉管自动对接调位装置EPS,打算研制一套类似的设备。“当研制出来,经过评审要去生产的时候,国外某个公司看到了,马上说你这侵权。我已经在半年前,在中国申请了这个技术的保护,要很高的技术转让费,要不你就叫我的人来给你做这一块东西。”

4.jpeg

▲港珠澳大桥上的“中国结”造型桥塔。图据东方IC

  苏权科回忆道:“无论是技术转让还是请国外来施工,费用我们都承受不起的,所以逼得我们自己来研发另外的安装系统来代替它。中间经历过很多波折,一步步才做到完善,但正因如此,有了我们自己成套的技术。”

  施工一波三折

  不确定因素随时发生

  两次沉管安装失败有人哭了

  沉管浮运和沉放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核心环节,而浮运最大的限制因素是气象和海流,必须在合适的天气、海洋潮汐与海浪、海流的条件下才能施工。也就是要找到满足两个因素叠加形成的作业保障窗口期,平均一个月仅有两个短暂的“窗口期”,苏权科说。

  他告诉红星新闻,当时海底沉管安装难度之大,不确定因素之多前所未见,曾出现1节沉管的安装经历了3次出海,安装周期长达半年之久。

  按照设计,港珠澳大桥需铺设由33节钢筋混凝土结构沉管组成的5664米长的海底隧道。2014年11月,施工团队按照窗口期的要求,将第15节沉管运到了相关海域,准备放入水中时,潜水员发现淤泥的厚度超过了之前测量的标准,只能中断沉管入水作业。

  “放下去以后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没有办法只能把沉管又运回去。其实我们没有运回去的方案的,只能一边停在海上做方案,然后再调动各方面力量。往回运的时候已经过了窗口期,风浪很大,工人随时会被打倒,非常危险。”苏权科回忆道。

  2015年春节前后,第15节沉管开始第二次安装。当施工团队把底部淤泥清理完毕时,意外情况发生了。“边坡上的淤泥突然像雪崩一样往下掉。每天早上去看,晚上去看都没有什么问题,结果意外还是发生了。往回运沉管的时候,好多人就流眼泪。”

  在进行一系列经验总结和技术处理后,直到2015年3月中旬,第15节沉管总算安装完毕。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供电照明系统施工顺利完成并全线亮灯。图据东方IC

  苏权科事后总结那一段经验教训时说:“事实上是上游有采砂,那个时候是冬天,采砂的人很多,采砂的时候还要洗砂,落潮的时候把泥水带下来。后来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有了应对措施了,也研究预案和相关装备。”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的7年时间,苏权科用“提心吊胆”来形容每天的工作状态,“每一件事情都怕我们提前考虑的不周,出现问题。因为在海上,无论是隧道还是桥梁,只要出现一个问题都会是大事。”

  打造桥隧新标准

  申请了600多项专利

  “许多西方国家都用我们的标准”

  经过十四年的努力,苏权科和他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前后实施了300多项课题研究,形成了一个港珠澳大桥专用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包括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验收标准、运营维护标准、还有专用新研发的材料装备设备标准等。

  苏权科告诉红星新闻:“这些标准共63册,堆起来有一米多高。这些标准其中一部分已经被中国工程学会转化为团体标准。”

▲港珠澳大桥。图据东方IC

  此外,围绕港珠澳大桥建设申请了600多项专利,创新了海上装配化桥梁、超长外海沉管隧道、海上人工岛等方面的设计、施工理论与方法,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

  苏权科表示,通过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建设,带动了中国一批大型桥梁工程装备的研发,实现了桥梁建设技术标准的输出。“包括一些西方国家也比较认可我们的标准,现在美国、挪威,还有塞尔维亚,他们的桥梁就拿到我们的生产线上,送到中国来造,造好了用船运过去,直接架上。”

  “现在我们正进一步的修编标准,逐步的出版,然后把它翻译成英文。使以后的跨海工程,形成中国桥隧工程的一个新标准。”苏权科说。

  通车后桥梁运维

  没有好的范本

  设计之初便研发人工智能

  2017年7月7日,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苏权科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大桥主体工程已完成交工验收,预计全线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实现通车。

  “由于大桥处在台风多发区,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对桥梁的维护巡检显得尤为重要。”苏权科介绍,因为这个超长跨海大桥运用了很多新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它的运营维护也没有很好的范本,如果管不好维护不好可能也会发生一些问题,发生安全事故,或者这个桥的寿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说几十公里的钢结构长桥,要靠人工去检查,那要检查多久?就是一些几公里长的桥,从头到尾把油漆重刷一遍也要很长时间,还有一些靠人眼检查看不到的地方。”苏权科说。

  因此,港珠澳大桥在运维设计之初,便组织研究力量开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管理平台和相关的自动化装备。“借助先进技术手段辅助检查维护,只要任何地方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发现以后能够及时处理,包括自动化维护路面、钢结构等。”

  此外,港珠澳大桥将以国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契机,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深度融合,用科技提高维护效率和水平。

  如今,面对亲手从图纸变为横跨在零丁洋上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苏权科谦虚地表示:“作为桥梁人,老一辈桥梁工作者奋斗了几十年,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们比我们应该说更专业,只是没有我们这么幸运,国家发展的积累具备了建设这么一个宏大工程的能力,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他补充道:“港中澳大桥就是一个好的平台,让我们建了一个真正高品质的桥、世界一流的桥,为我们实现桥梁强国梦迈出很大的一步。”

  当问及苏权科心目中的下一座桥时,他说:“下一座,还是给更年轻的人去建吧。”

相关:港珠澳大桥 总工程师
作者:实习记者丨张炎良 来源:红星新闻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