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专家建言深圳实施五大战略:要实现空间突围,东进是最佳选择

2019-12-0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深圳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高速增长。释放土地潜能、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功能、破解发展瓶颈是摆在深圳城市规划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重加持,给深圳的城市规划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近日,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杰做客深圳市人大代表大讲堂,讲述“双区”视角下深圳的城市规划与展望。他认为,深圳要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全球城市,在城市规划发展方面,面临四大挑战。高强度、高密度的土地开发与城市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圳应主动从功能外溢走向区域协同,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五大战略,提升都市核心区辐射能级。

城市规划引领产业格局变革

“深圳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全球城市。”张春杰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一方面体现在经济发展质量较高,另一方面体现在基础设施现代化及具有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国际化是一个空间概念,体现在经济贸易与国际接轨,具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型城市发展源于市场经济中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张春杰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大湾区发展所需的动力是海量级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深圳发展40年来,积极学习全球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到了今天,突然进入一个无人区,不能再靠单纯学习某个榜样了,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前进。学什么比向谁学更重要,学习硅谷并不是原样复制,而是要学习其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这个灵魂。”

回顾深圳规划发展历程,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城市规划引领的作用功不可没。深圳是率先用城市规划引领产业格局变革的。从198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建立经济特区,到1996年版拉开骨架的全域拓展,再到2010年版对空间紧约束的存量规划,再到目前正在编制的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反映出深圳从集中在原特区内发展,到点轴带动,再到“双中心”,最后到全域网络化的城市规划变迁。“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城市规划具有高密度、高强度、袖珍型等特点。”张春杰表示。

城市规划面临四大挑战

“高密度、高强度、袖珍型的超大城市能否承载‘双区’建设要求?综合成本不断高涨能否培育创新生态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源头创新能力能否引领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全球城市建设?土地空间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公共服务需求?”张春杰提出,深圳城市规划面临四大挑战。

从土地面积来看,北京是深圳的8倍多,上海、广州是深圳的3倍多,深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65平方米,北上广这一指标都超过了100平方米。此外,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上海广州仅为20%。“从产业结构来看,深圳第二产业占比超40%,显著高于上海的30.5%、广州27.3%、北京19%。因此,深圳对于产业空间的需求较高,但产业用房房租不断的上涨,企业营商成本的越来越高。”

从源头创新能力上看,硅谷有70多所高等院校及多所世界名校,20余家研发巨头,人均GDP12.8万美元,而深圳高等院校仅13所,拥有7家研发巨头,人均GDP仅2.75万美元。“相较硅谷9.4倍的房价收入比来说,深圳房价收入比高达33.5倍。”张春杰说。

从公共服务对土地的需求看,深圳1997平方公里面积中50%是生态控制线,剩下1000平方公里中20%是交通和物流设施用地,剩下30%土地中,13.5%为27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快线,只有16.5%的土地也即330平方公里为居住、学校、文体设施、公共设施的面积。

“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公共配套需求仍在增长,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缺口较大,医疗卫生、养老设施总量供应不足,使得深圳的服务能力与超大城市水平有较大差距。”张春杰举例称,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深圳人均居住用地仅为17.2平方米,达不到23—36平方米的国家标准,人均公园绿地、人均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人均公用设施用地都低于国家标准。

从功能外溢走向区域协同发展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面对深圳城市规划发展的众多挑战,张春杰认为,要从空间、产业、生态、交通、民生、实施六个方面,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创新体系构建和资源价值引领。

“深圳的功能外溢越来越强。从2018年日均人口流动轨迹可以看到,目前深圳与莞惠之间形成了非常强有力的要素流动,深莞惠经济一体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张春杰指出,从现象来看,近三年企业外迁增长日益明显,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日益提高。此外,在临深片区置业的人员已经达到百万级。从数据上看,在临深片区置业的深圳人月收入7000元以下的占到40%,7000元到15000元的占到44%。

在城市规划方面,深圳应按照“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的思路,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向东拓要素腹地、向西抢湾区价值、向南谋深港合作、向北筑科学高地、向中提辐射能级。

“深圳要实现空间突围,东进是最佳选择。”张春杰举例称,如果把深莞惠三地看作一个城市集合,GDP加起来相当于上海,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人口达到2600万,“深圳向东天然与东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制造业腹地相连,通过飞地模式或边界合作模式推进东进战略,是深圳构建3+2都市圈的责任与使命”。此外,深圳向西是湾区的第一圈层,目前这个圈层尚未成熟,但是这是深圳必须抢占的湾区价值制高点。“跨过珠江口西岸可以极大拓展深圳的辐射范围,但跨江交通是最大的瓶颈。深圳要将前海—宝中—南山打造成为大湾区城市群的标志性核心区,加快空港新城、国际会展中心、海洋新城等项目建设,加强前海与南沙、横琴两个自贸片区的协同发展,此外大力推动珠江口环湾城际建设,开展深珠通道前期研究,实现与珠江西岸城市快速直达”。

在向南方面,要持续推进“南联”深度,进一步对接香港2035规划,全面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携手香港共同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在向北方面,要大力提升北拓强度,拓展北部发展腹地,建设重大基础科学设施,打通南山高新区、西丽大学城、光明科学城连接东莞松山湖、广州知识城的湾区东岸产业中轴。

“深圳的商业、商务中心分散,消费拉动不足等制约了都市核心区的辐射能级,此外各区各自为政、同质化现象严重也成为影响都市核心区辐射能级的因素。”张春杰建议,做大做优都市核心区提升辐射能级,践行中优战略,应当实现福田—南山—前海—宝安—龙华—罗湖等都市核心区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深圳应该建立大中心区的概念,破除心中的铁丝网,避免各个片区同质化竞争,真正按照经济流动的方式来协同打造。”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来源: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